Friday 25 October 2013

主動



說到主動這個詞,我們從字典上查到它的意思:不靠外力促進而自動,主動關心他人。能夠由自己把握,爭取主動。想必大家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沒有幾個。我們時常看到領導辦公室桌子上的杯子沒有清洗,主動拿去清洗的卻沒有幾個。有的人會擔心別人會說自己拍馬屁,有的人會擔心自己這樣幫倒忙,有的人會覺得自己有必要去做這個事情嗎,有的人會覺得這是領導秘書應該做的事情。結果這樣那樣的理由,促使自己只願意在自己的崗位職責上去思考問題。一個組織常常抱著這樣的心態做事情,難免會出現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結局。

【故事1】好報告的背後

我在一家外企做了三年的採購經理,老闆是美國人,叫Tony。曾有一次他對我發給他的工作報告大為光火。事情很簡單,由於某個供應商沒有遵守承諾,我們丟掉了一批緊俏的原料,然後我如實地、第一時間把這件事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報告給了他。Tony是這樣批評我的:告訴我一個這樣的消息有什麼用?難道讓我替你想辦法?你是採購經理,不是我!想好如何補救再來找我!

這件事讓我受益很多,至今難忘。也是從那時起,我學會了該如何寫報告。以上述情況為例,一份好的報告應該這樣寫:我們貨品因供應商失信無法採購到了。這是我工作的失職,非常抱歉。我通過詢價又找到了兩家供應商,他們的貨品價格和品質狀況如下……我個人建議從A供應商處購貨,主要原因是……此外,為了避免今後同樣事件的發生,我建議《採購合同》中完善以下條款……

【故事2看過了沒有意見

剛到麥可思的時候,老闆王伯慶博士讓我多瞭解企業情況,規劃一下公司的整體發展。他給了我很多資料,囑咐我要多向相關的同事瞭解情況。資料看過了,同事也一個個去談了,寫出來的方案仍是給人一種浮在表面上的感覺,以至於王老師在美國還特地給我打電話,提醒我在規劃產品時要多瞭解公司以前做過的東西。當認真研讀過了之前產品的數百頁開發策劃案以後,我才意識到,其實自己花了很多心思構想的東西,有一部分已經被過去的實踐證明是錯誤的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看過了不等於真正理解了。粗略地讀過和沒有仔細深入地去提問題、去鑽研是一種缺乏主動性的表現。而作為管理者,主動性意味著需要更深入地去學習,要比普通員工更瞭解實際情況的話。僅僅看過了是不夠的。

看過了的另一種形態是沒有意見:人力資源部徵詢大家對新獎懲制度的看法。IT部詢問公司網站的頁面風格,有多少人是回答沒有意見?在我過往的經驗當中,一個組織中回答沒有意見的是沉默的大多數。其實這種沒有意見便是一種各掃門前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如果真正認真看過,並且瞭解,是不太可能沒有意見的。

【故事3】紮木筏裡的實幹家

我在GE的時候,一次公司組織所有同事野外拓展。其中一項是每個團隊紮成木筏,並全體乘坐木筏到達指定地點。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幾類人:不發言也不幹活的旁觀者,找個藉口在一邊看著;專挑毛病的批評家,指出哪裡不對,卻不說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懂得如何去做,但自己基本不動手的指揮家;最後一類是實幹家,他們或聽取別人的意見,或根據自己的判斷,一根繩子一根木頭地把木筏紮起來。木筏基本上是實幹家紮起來的。

任何組織裡都有上述的四類人,旁觀者不用說,是任何公司都想要開除的物件;批評家雖然可以主動提供意見。但毫無建設性,影響可能比第一類人還要壞;指揮家多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但是他們其實缺乏執行力和對一線的瞭解,也未必是好領導者。只有實幹家,是任何組織最為看重的骨幹員工。

你將在紮木筏的過程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主動是一種特別的行動氣質,也就是說自己知道做有價值的事,不用別人去催。職場上的主動者,往往得以進入各行各業的高收入者階層。主動和被動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們對工作的意義卻是完全不同的。許多人每天都在遲遲不願將自己的構想付諸于行動,也因此荒廢了許多的寶貴時間。

我們常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倒不如說成機會永遠是留給有主動精神的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